2011年7月17日下午,具有百年历史的上海兰心大戏院座无虚席。安徽省池州市黄梅戏剧团带来的“千里莺啼杏花丛”专场,正在这里参加上海“星期戏剧广播会”。演员们的精湛演技,优美唱腔以及绚丽舞姿博得上海观众阵阵掌声。尤其是汪菱花、王勇前等著名黄梅戏演员的表演,更让观众为之倾倒。记者欣喜地看到,有两个沪上自发的黄梅戏戏迷团体来剧场助兴。他们说,上海是个多元文化融合的社会,曲艺界并非只有沪剧、越剧受追捧,黄梅戏也有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。
杏花莺啼池州黄梅戏剧团来献艺
促成本次池州黄梅戏剧团来沪演出的,是上海星期戏曲广播会。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这档节目历史悠久,各类剧种和流派你方唱罢我登台,在戏迷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。
池州黄梅戏剧团本次给上海观众带来了9段黄梅戏选段,很多都是全国观众耳熟能详的,因此既传统又现代;既体现地方特色,又融合时尚元素。《天仙配》、《小辞店》选段是上海观众很熟悉的,因此获得掌声最多。
由于星期戏曲广播会承担了向市民普及戏曲知识的责任,因此为了让上海观众深入了解黄梅戏的风貌,池州黄梅戏剧团还上演了传统剧目《补背褡》。虽然这折小戏的“烟袋调”显得古朴陌生,让现代观众感到怪异,但是,上海观众能够了解到,黄梅戏的起源也跟越剧一样,也是一股从“山野吹来的风”。
演员们的演技也博得上海观众的热烈掌声。国家一级演员汪菱花三次登台,台台都赢得满堂彩。无论是传统剧目《小辞店》,还是现代剧目《情洒杏花村》,都演绎得声情并茂,一招一式得体自然。即使是红色戏剧《红杜鹃》,也演唱的感情真挚,情绪饱满,体现了演员深厚的艺术修养。
黄梅流韵 浦江也吹皖江风
记者在剧场看到,前来观看这场演出的观众,老中青三代都有。由于正放暑假,很多家长都是带着孩子来看的。观众陈锦华告诉记者,她曾经下放在安徽池州,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才回上海。“我们在安徽时插队的时候,就喜欢上黄梅戏了。”陈锦华说,黄梅戏一直贯穿着她青春的回忆,一听到黄梅戏,就想起自己在安徽的日子。在她的影响下,家里人基本上都成了黄梅戏戏迷。
其实,在上海的黄梅戏戏迷中,中青年人也很多。出了一些知青后代外,新上海人已经成为黄梅戏在上海的忠实追捧者。在上海从事酒店经营的刘先生,老家在黄梅戏之乡安庆。他在上海打拼了十多年。“我的酒店大堂背景音乐就时常播出黄梅戏,从地域文化上给安徽老乡宾至如归的感觉。”
家住浦东川沙的罗忠琴是一个忠实的黄梅戏戏迷。不久前,她还在浦东广播电台录制了一小时的黄梅戏节目。7月17日,她带领一个数十人的黄梅戏戏迷团体到场观看演出。“我们这个戏迷团体,半数以上是安徽来沪的新上海人,我们生活上都上海化了,但是,在文化心理上,是亲安徽的。特别是黄梅戏,更成为我们揭不去的标签。”
在演出现场,还有一个来自长宁区文化活动中心的黄梅戏戏迷团体,他们每周四定期活动。
百花齐放 沪上梨园盼黄梅
池州市黄梅戏剧团专场的主持人、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资深戏曲主播辛宁老师说,黄梅戏与上海其实是有历史渊源的。1955年,上海电影制片厂将严凤英、王少舫主演的《天仙配》搬上银幕,从而让优美的黄梅调唱遍大江南北,其中《夫妻双双把家还》,为我们描绘一幅中国特色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,成为全国人民经久不衰的经典唱段。然而,近年来,黄梅戏很少在上海的剧院中演出过。
“我们很期待黄梅戏能够经常来上海演出。这么美好的东西,一定会让更多的上海人民接受的!”陈锦华说。
在上海黄梅戏戏迷联谊会的网络群落里,有网友表示,安徽的黄梅戏在推广上,应该向东北的二人转学习。本山传媒在北京组建“刘老根大舞台”,大力推广东北黑土地文化,效果良好,成绩骄人。安徽是上海的近邻,八百里皖江东流入海,文化上也十分接近,黄梅戏是否也可以到上海建一个大舞台呢?也有网友指出,安徽黄梅戏应该尽快整合资源,从本土走出来,如果有一个像赵本山这样的领军人物,黄梅戏的前景一定满园芬芳。